以科學改變世界
Changing the World Through Science
當今社會發展之際,世界上仍隱藏著各種看似難以應付的挑戰。有一群開拓者運用前沿研究與創新科技,孜孜不倦地尋找著健康、污染及廢物處理等全球難題的解決方案。多年來,勞力士致力支持這些寶貴事業,頌揚這些擴展人類知識的非凡之士,協助他們在世界各地推動科學、醫療與技術發展,不僅為了人類的未來,也為了守護地球的美好。
改變生活的創新項目
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支持下,眾多創新項目正在改變現代醫學的格局。2019年勞力士大獎得主格雷戈爾·古亭(Grégoire Courtine)致力於幫助脊髓損傷患者重獲行動能力,並在其位於瑞士的NeuroRestore實驗室取得重大突破。他開發的「電子橋樑」,能將癱瘓患者的大腦與植入脊柱的硬膜外電刺激(Epidur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設備無縫連接,使患者僅憑思維即可控制腿部運動。
Photo Credit
©Rolex/Victoria Dawe
2012年勞力士大獎得主馬克·肯德爾(Mark Kendall)則專注於疫苗遞送技術,並進一步研發出可佩戴感應器。這種非侵入式設備能提供重要數據,協助醫療專家早期診斷,從而為每位患者制定更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Photo Credit
©Rolex/Franck Gazzola
為生活環境持續創新
在氣候變遷影響最深遠的地區,亦有多位勞力士大獎得主正在利用創新技術改善當地生活環境。肯亞社會企業家貝絲·高依姬(Beth Koigi)創立的Majik Water公司,致力於在極度乾旱地區推廣空氣製水器(AWG)。這些設備可每天從空氣中提取20至500升淡水,為因極端氣候變化而面臨水資源短缺的社區提供寶貴的水源。
Photo Credit
©Rolex/Eva Diallo
在非洲另一端,菲力斯·布魯克斯-卓治(Felix Brooks-church)則將目光聚焦於營養不良問題。他自坦桑尼亞起步,如今他的項目已拓展至東非與南部非洲五個國家,包括坦桑尼亞、盧旺達、肯亞、馬拉維及莫桑比克,並計劃進一步進入埃塞俄比亞。他創立的社會企業Sanku,在當地磨坊安裝營養增量機,為麵粉添加維生素B12、鋅、葉酸、鐵等重要營養素。他深信:「營養不應被視為奢侈品,而是一項與住所、安全及清潔水源同等重要的基本人權。」
Photo Credit
©Rolex/Reto Albertalli
重見光明
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之中的勞力士大獎還致力於提供必要的眼科檢查和治療服務。2011年,眼科醫生安德魯·巴斯塔勞斯(Andrew Bastawrous)辭去英國國民保健署的職位,移居肯亞,為無法獲得眼科護理的患者提供治療。一年後,他創立Peek Vision公司,並於2016年獲得勞力士大獎。這項榮譽促使他開發出Peek Acuity應用程式,使培訓人員能透過手機進行視力檢查,並將患者轉介至適當的醫療機構。
如今,每月有超過50萬人使用Peek進行視力篩查,該應用程式已覆蓋非洲和亞洲12個國家,並於近期突破1,000萬次篩查的里程碑。在勞力士的支持下,巴斯塔勞斯正推動計劃,期望在2028年底前,將Peek推廣至尼泊爾全國。
這些創新項目不僅影響著當下,也為未來鋪設更美好的發展道路。透過與科學研究機構的合作,勞力士正在培養一代新人才,致力於探索科技以造福人類並保護我們的地球。
Photo Credit
©Rolex/Sébastien Agnetti
傳承科學探索精神,培養未來人才
除了應對當前挑戰,培養未來人才和延續科學探索的精神也是建立更好社會地位的體現。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與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及社會基金會緊密合作,支持許多教育活動,透過向他們介紹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在宇宙奧秘方面的工作,激發許多未來科學家的熱情。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粒子物理學研究機構,坐落於瑞士與法國邊境,以探索宇宙的基本組成而聞名。這座頂尖的科學機構因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的突破性發現而享譽全球。其地下設施綿延60公里,擁有超過80個洞穴,內部結構極為精密。科學家與工程師們在各自崗位上攜手合作,致力於解開物質構成的奧秘,這項探索不僅是科學的基礎性研究,更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Photo Credit
©Rolex/Guillaume Megevand
探索未知需要極大的創意與創新精神。數十年來,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科學家不僅擴展了人類知識,他們所開發的技術,更從科學領域延伸至現代生活,從萬維網(World Wide Web)到觸控螢幕,再到醫療技術的革新,改變了全球的科技發展。精準與卓越,是科學探索的關鍵準則,而這也正是勞力士與歐洲核子研究組織長久合作的基石。
近七十年前,雙方因對技術創新與發展的共同願景而展開合作。如今,勞力士已成為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及社會基金會的冠名合作夥伴,並支持基金會推動多項教育計劃,包括世界高中生粒子加速器設計競賽(Beamline for Schools)、全球年輕科學家的獎學金與技術轉移計劃,以及跨領域合作的科學外展項目「靈光」(Sparks)。透過這些努力,該基金會成功實現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成立的其中一個核心目標——透過分享科學發現,為世界帶來積極影響。正如該組織的國際關係總監莎樂·林德伯格·瓦拉考勒(Charlotte Lindberg Warakaulle)所言:「教育與參與是我們的核心,我們希望能引領更多人走入科學世界,並以科學家的方式思考問題。」
Photo Credit
©Rolex/Guillaume Megevand
開啟科學探索之門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及社會基金會致力於讓科學普及全球,而「科學之門」(Science Gateway)便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這座科學中心的建設獲得勞力士的支持,並將成為公眾深入了解科學的場域。在這裡,科學家與工程師將暫別粒子束與探測器,透過示範與講解,為每日來訪的數千名觀眾提供多媒體展覽、互動體驗與科學實驗。「科學之門」的導賞員與工作人員,大多來自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他們透過生動的展示,讓公眾了解組織正在進行的研究,揭開尚未解決的科學謎團,並闡述這些突破如何為社會帶來實際應用價值。瓦拉考勒表示:「這座中心象徵著我們的開放態度,也展現了我們希望貢獻世界的熱情與信念。」
Photo Credit
©Rolex/Guillaume Megevand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研究,致力於解答人類對宇宙最深層次的疑問,包括宇宙的起源與基本結構。而「科學之門」則邀請全球公眾一同參與這場探索,展現國際合作、創造力、技術革新與科學嚴謹性如何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作為「科學之門」的導賞員之一,物理學家安娜塔西亞·泰莎麗(Anastasia Tezari)親眼見證了好奇心所帶來的力量,她分享道:「我們在這裡帶領學生參與科學工作坊,而他們的觀察與問題,往往能激發全新的想法,甚至改變我們看待科學與研究的方式。」
Photo Credit
©Rolex/Guillaume Megevand
啟發未來的科學探索者
成為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粒子物理學家,並運用組織的精密技術,或許對許多人而言遙不可及。但每年,這個研究機構都會迎來一群充滿熱情的年輕探索者。世界高中生粒子加速器設計競賽(Beamline for Schools)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高中生,提交創新的科學提案,運用粒子加速器的射束線進行研究。
儘管設計粒子物理學實驗極具挑戰性,但該競賽每年仍吸引來自全球的數百份申請。瓦拉考勒表示:「我們總是對這些年輕人的提案感到驚嘆,他們的創意與科學素養令人印象深刻。」2024年的獲獎隊伍來自日本、愛沙尼亞與美國,他們將親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在專家的指導下親自進行實驗,這充分展現了該機構的國際化與合作精神。
Photo Credit
©Rolex/Guillaume Megevand
當這些高中生初次踏入實驗室時,他們既興奮又忐忑,但很快便學會如何彼此交流與協作。組織內的科學家會指導他們熟悉各類設備、技術工具與數據分析方法,讓他們親身體驗成為粒子物理學家的過程。該競賽的創辦人之一、技術工程師馬古斯·約斯(Markus Joos)表示:「我們不會因為他們是學生就降低標準,而是讓他們面對科學家們每天解決的真實問題。」這對年輕學子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但也正如約斯所強調,這能讓學生們建立自信,挑戰更高的目標,同時學習科學領域的嚴謹性與創造力。
Photo Credit
©Rolex/Nadir Mok
這場競賽不僅提升學生的科學知識與技術能力,更鼓勵他們探索未知,以創新思維為地球帶來改變。2024年的獲獎學生之一,佐佐木柚榎(Yuzuka Sasaki)分享道:「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對環境保護極為重視,他們的研究不僅關乎科學,更關乎我們的地球與未來。」
透過勞力士與「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的支持,科學探索的種子已在新一代心中萌芽。這些年輕人將帶著對宇宙的好奇、對創新的熱忱,持續推動科技發展,並為世界帶來改變。
Photo Credit
©Rolex/Nadir Mok
VIEW OUR STORIES
Cristina Mittermeier
用影像為海洋發聲
圖像是一種語言,震撼的影像能傳遞深遠的情感與力量,凝聚共鳴,甚至推動行動改變世界。全球知名攝影師 Cristina Mittermeier 以震撼人心的海洋攝影作品,提醒人們海洋保護的緊迫性。
勞力士
「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 及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以科學改變世界
當今社會發展之際,世界上仍隱藏著各種看似難以應付的挑戰。有一群開拓者運用前沿研究與創新科技,孜孜不倦地尋找著健康、污染及廢物處理等全球難題的解決方案,同時培養下一代的科學探索者,傳承保護地球的使命。
Michel André and Steve Boyes
共築地球美好未來
面對地球當前的環境問題,Steve Boyes 穿越「非洲大脊樑」,致力探索贊比西河流域的源頭及其生態系統,對抗氣候變化;Michel André 則利用聲波感應器,繪製出多層「聲音地圖」,保育雨林生物的多樣性。
勞力士與國家地理學會
「保護地球・恒動不息」
亞馬遜探險計劃
成就未來的努力
勞力士與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為了地球的未來,至今已有近合作70年之久。雙方攜手支持先鋒探險家探索地球的偏僻之境,傾力轉變人類對地球與環境保護的認知。
Under The Pole
發掘極地寶藏
地球兩大極地一直蘊藏了多樣重要資源,與人類發展於保育息息相關。極地之下聯合總監傑斯蘭‧巴鐸(Ghislain Bardout)在北冰洋下發現了首個北極水底動物森林,為水底生態系統研究奠下里程碑。
One Ocean Foundation
拯救峽谷珍寶
深海峽谷潛藏充沛的生物多樣性,當中包括稀有鯨類動物;金妮娃・博爾德洛奇深入峽谷,繪製生態系統的地圖,致力從生態危機中保護海中多樣瀕危生物。
Alison Criscitiello
從地下了解未知
地面以下,有太多未知,從地下的岩石與冰層間,竟可窺探歷史與未知的過去;在National Geographic 與 Rolex 探索加拿大最高山峰洛根山(Mount Logan)期間,探險家艾莉森•姬絲蒂愛諾深入冰層,揭開當中神秘面紗。
Rewilding Chile and Rewilding Argentina
生命復甦法
適當生存環境是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智利復野」(Rewilding Chile)及「阿根廷復野」(Rewilding Argentina)組織致力建立周全的生態系統,透過改善智利及阿根廷的退化土地,引入不同野生生物,修復曾具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土地。
Francesco Sauro
危機轉化生機
氣候危機逼在眉睫,慶幸地球上仍有不少科研人員、環境保育專家一直努力不懈,望改善局面,帶來生機。法蘭斯高・紹羅深入南美洲平頂山下尚未開發的洞穴探索冰川融化速度,望與大自然競賽,找出緩和方法。
Steve Boyes
川流不息的生命
河流對不少人而言非常陌生,卻是一蹶大自然及社區的基礎。史提夫・博伊斯率領團隊,穿越「非洲大脊樑」,致力保護以非洲河域為生的民眾與野生動物。
Sylvia Earle
藍色海洋之美
香港人或者從未了解香港水底之美,海底的迷人之處卻是不停受到破壞,而遠處的藍色使命正是為保護這個藍色世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