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partnership with
深潛海洋的未來
Forerunners of Hope
專欄
深潛海洋的未來
用影像為海洋發聲
以科學改變世界
共築地球美好未來
成就未來的努力
發掘極地寶藏
拯救峽谷珍寶
從地下了解未知
生命復甦法
危機轉化生機
川流不息的生命
藍色海洋之美
深潛海洋的未來
Diving into the Future of the Ocean
海洋覆蓋地球四分之三的表面,是孕育生命的起點,也是當今最亟需關注的生態前線。勞力士與國家地理學會攜手展開為期兩年的「保護地球・恒動不息」海洋探險,橫跨全球五大海洋盆地,由科學家、國家地理探險家、故事敘述者與當地社群組成的團隊,深入這片神秘且迅速變化的藍色世界,探索如何守護海洋,同時投射出對地球未來的深刻思考。
拼湊北極的氣候原貌
海洋不只是科學探索的領域,也是社群賴以生存的根基。在北冰洋的雪曼海盆(Sherman Basin),探險團隊與約阿港(Gjoa Haven)社區合作,試圖拼湊出這片極地水域的氣候韌性與生物豐富度。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家姬絲汀娜·布朗(Kristina Brown)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結合現代海洋科學和當地原住民的傳統知識,探索如何維持北極地區的糧食安全。
Photo Credit
©Kaitlyn Van De Woestyne/National Geographic
在冰封水域進行海水導電率、溫度與深度(CTD)測試的同時,布朗與團隊也關注水中超細纖維及納米塑膠對極地生態系統的潛在威脅。這些數據,有助於理解快速變化的北極景觀背後,潛藏多少人類尚未察覺的變因。
Photo Credit
©Devin Swanson/National Geographic
初探南極深海
遠在南半球,探險隊與施密特海洋研究所(Schmidt Ocean Institute)合作,開展 21 天的海上實地考察,讓一群國家地理探險家、海洋生物學家與故事敘述者踏足這片此前少有科學團隊深入的區域。從浮冰中提取的冰芯、對南極生物群落的觀察,每一項成果都為全球對南極生態理解帶來貢獻。
此次行動也標誌著科研船「法爾科號(續)」首次航行至南冰洋。長達 110 米的船體與配備先進儀器的實驗艙,為團隊提供了一個可移動的深海實驗室。
Photo Credit
©Luján Agusti/National Geographic
印度洋深潛共生計劃
探險不只發生在冰封海域。在熱帶印度洋,迎來一場由塞舌爾社區主導的深海調查行動。這裡的漁場生產力極高,同時也面臨資源枯竭的風險。
科學家與當地漁業合作,部署特製的深海攝影系統,以記錄並理解這片水域的生態結構。他們不是外來的觀察者,而是與社群共創未來的夥伴。透過研究成果制定更具彈性的漁業政策,並提升保護當地生態系統的能力,是這場合作的終極目標。
Photo Credit
©Luján Agusti/National Geographic
太平洋的珊瑚修復實驗
在庫克群島的拉羅湯加島,一場與時間競賽的珊瑚修復行動正在進行。探險家安雅·布朗(Anya Brown)帶領的團隊正在研發一套新方法,希望提高珊瑚對海洋暖化的耐受能力,並修復珊瑚礁。
從堤堤卡維加海灘的珊瑚苗圃出發,探險隊員觀察、記錄、收集樣本,試圖解答一個根本問題:當海溫不斷上升,珊瑚是否還能存活?這項研究或許不能立即遏止珊瑚白化危機,但它提供了一個方向:恢復的可能性仍在,只是需要更多的理解與行動。
Photo Credit
©Giacomo d’Orlando/National Geographic
紅樹林的氣候防線
沿著大西洋岸的甘比亞河口,科學家們試圖解讀紅樹林如何為社區築起一道無形的防線。隨著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進入河流三角洲,摧毀農田,甘比亞賓唐波隆(BintangBolong)的沿海社區正深受其擾,對其糧食安全構成威脅。
探險團隊深入紅樹林地帶,記錄其如何維持生物多樣性、如何抵擋風暴,甚至如何調節海平面上升對社區的衝擊。在這個被氣候變化推向前線的地區,紅樹林既是生態系統,也是一種希望。
Photo Credit
©Cristina Mittermeier
共享深海的科技革命
在所有這些海域,深海探險家姬蒂·卡芙·貝爾(Katy Croff Bell)與探險家及當地社區並肩,部署創新研究平台——Maka Niu 和正在開發的深海研究及影像系統 DORIS。這些技術具有成本低、易操作的優勢,正在拓展更多人理解與探索深海的可能。
這些計劃沒有一套單一的公式,但每一場探索都揭示了一個共通點:真正的變革,來自理解,也來自合作。正如布朗與她的團隊所示,科學不應僅是數據的堆疊,更應是與人群與自然共處的方式。
我們走得越深,問題也越多。但每個發現都提醒我們:要學會與大自然共存。海洋給出的訊號,從來不只是科學的——它們也關乎選擇、責任,以及我們願意留下什麼樣的世界。
Photo Credit
©Franck Gazzola
VIEW OUR STORIES
勞力士與國家地理學會「保護地球・恒動不息」海洋探險
深潛海洋的未來
「保護地球・恒動不息」海洋探險為期兩年,橫跨全球五大海洋盆地,深入探索這片神秘且迅速變化的藍色世界,致力找出守護海洋的方法。
Cristina Mittermeier
用影像為海洋發聲
圖像是一種語言,震撼的影像能傳遞深遠的情感與力量,凝聚共鳴,甚至推動行動改變世界。全球知名攝影師 Cristina Mittermeier 以震撼人心的海洋攝影作品,提醒人們海洋保護的緊迫性。
勞力士
「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 及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以科學改變世界
當今社會發展之際,世界上仍隱藏著各種看似難以應付的挑戰。有一群開拓者運用前沿研究與創新科技,孜孜不倦地尋找著健康、污染及廢物處理等全球難題的解決方案,同時培養下一代的科學探索者,傳承保護地球的使命。
Michel André and Steve Boyes
共築地球美好未來
面對地球當前的環境問題,Steve Boyes 穿越「非洲大脊樑」,致力探索贊比西河流域的源頭及其生態系統,對抗氣候變化;Michel André 則利用聲波感應器,繪製出多層「聲音地圖」,保育雨林生物的多樣性。
勞力士與國家地理學會
「保護地球・恒動不息」
亞馬遜探險計劃
成就未來的努力
勞力士與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為了地球的未來,至今已有近合作70年之久。雙方攜手支持先鋒探險家探索地球的偏僻之境,傾力轉變人類對地球與環境保護的認知。
Under The Pole
發掘極地寶藏
地球兩大極地一直蘊藏了多樣重要資源,與人類發展於保育息息相關。極地之下聯合總監傑斯蘭‧巴鐸(Ghislain Bardout)在北冰洋下發現了首個北極水底動物森林,為水底生態系統研究奠下里程碑。
One Ocean Foundation
拯救峽谷珍寶
深海峽谷潛藏充沛的生物多樣性,當中包括稀有鯨類動物;金妮娃・博爾德洛奇深入峽谷,繪製生態系統的地圖,致力從生態危機中保護海中多樣瀕危生物。
Alison Criscitiello
從地下了解未知
地面以下,有太多未知,從地下的岩石與冰層間,竟可窺探歷史與未知的過去;在National Geographic 與 Rolex 探索加拿大最高山峰洛根山(Mount Logan)期間,探險家艾莉森•姬絲蒂愛諾深入冰層,揭開當中神秘面紗。
Rewilding Chile and Rewilding Argentina
生命復甦法
適當生存環境是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智利復野」(Rewilding Chile)及「阿根廷復野」(Rewilding Argentina)組織致力建立周全的生態系統,透過改善智利及阿根廷的退化土地,引入不同野生生物,修復曾具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土地。
Francesco Sauro
危機轉化生機
氣候危機逼在眉睫,慶幸地球上仍有不少科研人員、環境保育專家一直努力不懈,望改善局面,帶來生機。法蘭斯高・紹羅深入南美洲平頂山下尚未開發的洞穴探索冰川融化速度,望與大自然競賽,找出緩和方法。
Steve Boyes
川流不息的生命
河流對不少人而言非常陌生,卻是一蹶大自然及社區的基礎。史提夫・博伊斯率領團隊,穿越「非洲大脊樑」,致力保護以非洲河域為生的民眾與野生動物。
Sylvia Earle
藍色海洋之美
香港人或者從未了解香港水底之美,海底的迷人之處卻是不停受到破壞,而遠處的藍色使命正是為保護這個藍色世界而努力......